渝镇千年出古瓷,嘉陵江畔展雄姿。
龙临寺庙香烟袅,物集河街特产奇。
商贩吆喝生意旺,人潮涌动面容怡。
双溪交汇碧波荡,帆影翩翩映夕晖。
历史中的磁器口:磁器口是重庆市沙坪坝区一个古镇的称谓。它东临嘉陵江,南接沙坪坝,西界童家桥,北靠石井坡。磁器口总面积约1.18平方公里,人口1.8万人。
史料记载,磁器口最早的名字叫白崖场,始于宋真宗咸平年间(998-1003年),因为这里曾有一座白岩寺而得名。据说:明建文四年,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朱棣篡位,从地道仓皇逃出皇宫后削发为僧,狼藉天涯。当他流落到巴蜀一带时,曾在白岩山上的宝轮寺隐匿长达四五年。后来,世人知道事件真想,就以皇帝真龙天子曾经隐居在此的事实而将宝轮寺改名为龙隐寺。如此这般,白岩场也被改称为龙隐镇。这个龙隐寺的香火从此更加旺盛,成为川东远近闻名的古刹。
瓷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龙隐镇的主要产业。1918年,瓷器本地商绅集资在镇中青草坡创建了新工艺制瓷的“蜀瓷厂”,产量高,质地也好,远销蜀外。后来,随着工艺的进步,瓷器的品种也不断的增多,名气也骤然扩大了起来。龙隐镇里,瓷器业最发达时有70多家,镇里的街道上忙里外的几乎全是外地驾船来装运瓷器的货商。
这些商人渐渐为龙隐镇改口,叫成了瓷器口,缘由是这样更贴切、顺口。后来,因为“瓷”字与“磁”相通,又被叫成磁器口。时光如嘉陵江的流水,打磁器口缓缓经过,却又留下了自己的印记。因为水运方便,磁器口成为嘉陵江中上游各个州、县和沿江支流的农副土特产的集散之地,重庆城里的一些大商贩干脆在磁器口开设分店收购货物。
史料记载,重庆成陪都后,据统计磁器口每天有300多艘(船均载重10吨)货船进出码头。码头河坝中搭建起临时街道,有上河街、中河街、下河街。还有专业性的木竹街、铁货街、陶瓷街和猪市、米市,各有一地,各为其市。
磁器口码头上从早到晚,过往商旅川流不息。站在码头观望,船来船往,装卸搬运,每日不绝。这种繁荣,至今还深深地留在“老重庆”的脑海中。据介绍,当年流传一首民谣:“白日里千人拱手,入夜后万盏明灯。”“千人拱手是形容每天都来上千只船上的船公划着船向码头停靠。”“万盏明灯”是指形容码头上商贾云集,入夜后各自点亮油壶、电石灯、汽灯,经江水一漾,亮光炅炅,如星辰闪烁。(图文资料引自网络)
评论